1、《談待人》林子越大,鳥越多;舞臺越大,人越多。
【資料圖】
2、要想在更大的舞臺上,有著精彩的展演,則必須留心與環(huán)境相融洽,而善于同形形色色的人交際。
3、所以,為人當(dāng)如古代的銅錢,內(nèi)方正而外圓融。
4、若外不圓融,則傷人害己,落落不群;若內(nèi)不方正,則卑鄙輕薄,為人不齒。
5、須知方正與圓融,并不矛盾:譬如正多邊形,邊長越多,棱角越鈍,而越接近圓形。
6、故至德則庸,至方則圓。
7、由此不難理解,為何道德愈是深厚,為人愈是隨和。
8、孔子推崇通權(quán)達(dá)變(可與立,未可與權(quán)),誨人當(dāng)“無可無不可”;莊子“游于世而不僻,順人而不失己”:可見對于內(nèi)方外圓,儒道兩家并無分歧。
9、顯然,待人要圓中有方,既不隨意拂人之情面,又不輕易失己之真性——其中大有學(xué)問,姑且談?wù)勛疽姟?/p>
10、古人云:“見人說人話,見鬼說鬼話。
11、”孔子亦云:“可與言而不與之言,失人;不可與言而與之言,失言。
12、知者不失人,亦不失言。
13、”若見人而說鬼話,則失人,易被輕鄙;如見鬼而說人話,則失言,易遭忌害:識人不準(zhǔn),則出言不當(dāng)。
14、世人大抵可歸為三類:君子,小人,常人。
15、處世當(dāng)心明如鏡,隨人呈象:遇君子,則為君子;見小人,便做小人;對常人,即是常人。
16、人真則我不假,心直率而話誠懇;人假則我不真,心提防而話虛圓。
17、故《菜根譚》有云:“害人之心不可有,防人之心不可無,此戒疏于慮者;寧受人之欺,毋逆人之詐,此警傷于察者:二語并存,精明且渾厚矣。
18、”其中又云:“處治世宜方,處亂世宜圓,處叔季之世,當(dāng)方圓并用;待善人宜寬,待惡人宜嚴(yán),待庸眾之人,當(dāng)寬嚴(yán)互存。
19、”對君子,心要近而身不可太近;對小人,心要遠(yuǎn)而身不可太遠(yuǎn);對常人,則介乎兩者之間。
20、若親近君子過度,反感之心易起;如疏遠(yuǎn)小人太明,毀害之意常生。
21、攻君子之過,反得感激;揭小人之惡,常招忌恨。
22、故于君子,當(dāng)少譽(yù)善而多責(zé)過;于小人,要少責(zé)過而多譽(yù)善。
23、所以,待善人,當(dāng)心寬而語嚴(yán);待惡人,要心嚴(yán)而語寬。
24、故《菜根譚》有云:“待小人不難于嚴(yán),而難于不惡;待君子不難于恭,而難于有禮。
25、”此外,愛人者人常敬之,害人者人常惡之:所愛愈廣,所敬愈多;所害愈少,所惡愈稀。
26、《菜根譚》有云:“持身不可太皎潔,一切污辱垢穢,要茹納得;與人不可太分明,一切善惡賢愚,要包容得。
27、”惡不加君子,必不受害;愛不及小人,可能遭殃。
28、故寧可得罪君子,也要善待小人。
29、而愛人,也大有講究:上者利人建德,中者幫人立業(yè),下者助人脫困。
30、對君子,當(dāng)就高,可攻大過、濟(jì)大業(yè)、解大困;對小人,要就低,宜警小過、扶小業(yè)、化小困。
31、《菜根譚》有云:“攻人之惡勿太嚴(yán),要思其堪受;教人以善毋過高,當(dāng)使其可從。
32、”善愛人者,必善攻人之惡:于君子,則百無禁忌;于小人,需三思而行。
33、小人之惡,所不知者,不提;知而不改者,少談;知而欲改者,多言——勸人改正不良的生活習(xí)慣,常常有利無害。
34、關(guān)于待人,還有極其關(guān)鍵之處:需注重?fù)p人之有余,而補(bǔ)其不足。
35、功業(yè)有余者,當(dāng)增其隱逸之心;不足者,要鼓其奮進(jìn)之意。
36、富貴有余者,當(dāng)勸其行善修德;不足者,要替其出謀劃策。
37、寬厚有余,則濟(jì)以精明;不足,則告以仁慈。
38、私心有余,則勸其奉公;不足,則警其愛身。
39、心高氣浮,宜借機(jī)挫之抑之,切不可為媚悅之舉;志低意沉,宜適時暖之振之,切不可有顯擺之行。
40、——凡此種種,既是待人之道,亦為修己之方。
41、善知人者,其身必正;善待人者,其德必高。
42、若能修己而愛人,推己而及人,則世路之崎嶇自少,人心之險惡自稀。
本文就為大家分享到這里,希望小伙伴們會喜歡。
標(biāo)簽: